「我認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闋歌,或做一篇散文。」 – 傅抱石
郭凱的繪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畫中有詩」向來是中國品畫的要項之一,郭凱的繪畫尤其含有濃得化不開的詩意,平淡樸實的畫名,不論是「春溪」、「冬水」、「橋影」、「靜亭」…,搭配他的繪畫,就像是一首首的「無聲詩」,更遑論是古意盎然的名稱,如「曉春煙雨」、「秋峰晴雪」、「幽谷雪霽」、「空山流泉」…,容易令人沈入唐詩宋詞的意境之中。
西洋的風景畫直到十七世紀融入了豐富的個人感情而引起世人驚嘆,如義大利的羅倫(Claude Lorrain, 1600 – 1682)、 荷蘭的路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 1628 – 1682),英國藝術史學家宮布利希(E. H. Gombrich, 1909-2001)認為路斯達爾:「發現了北方風景的詩意,就如同羅倫之發現義大利景致裡的詩意,也許在他之前,沒有一個藝術家能像他一樣,在畫筆所反映的自然裡表現這麼多的個人感受與情懷。」1
路斯達爾曾被德國大文豪歌德稱讚為「畫家中的詩人」,他的繪畫主題以風景為主,從森林、空地到海岸、大海,不一而足。與同時代荷蘭畫家不同的是,他並不參照現實的真實風景,而任意安排畫中的樹木、植物、雲彩和光線等細部,還非常善於刻劃天空和雲朵。
同樣是以風景為主題的郭凱,也總是依靠直覺進行感性地繪製具有詩意的畫作,他主張「自覺的風景」,自謂「自覺才能自省,自省豐富玄想的感知,滋養心靈的風景」。2 他反覆思索當代美國攝影家法蘭克(Robert Frank)所說: 「我總是嘗試著從外表看到內部的東西,我試圖講出那真實的東西。但也許,除了那些外在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真實;而那些外在的東西,正飛快的改變著…。」作品其實就是內在世界的投射,這與郭凱的創作理念「重要的不是風景,而是內心的景象」不謀而合。
郭凱也極力刻劃天空和雲彩,甚至在作品畫面中出現的比例高達一半以上,如《雪霧》、《紫雲》、《秋霧》等,這些佔據半個畫面的天空、雲彩使視野拉得很遠,作品看來高遠空曠,增添無限的詩意。宋代韓拙《山水純畫集》即曰: 「夫通山川之氣,以雲為總也。」雲在山水畫中不僅「通氣」,而且「助勢」,亦即增加動勢,因為相對於靜態的山石樹木,雲是動態的,白雲蒼狗使畫面生機靈動。
相對於風景中的實際景物,如天空、雲彩一樣的空虛之物,就是霧氣、煙雨、山嵐之屬了,而這在郭凱的作品中也佔有相當份量,而且由於運用得當,因而畫面別有一種朦朧、蒼茫、空靈的美感,這與古人「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審美觀念頗有相通之處。實際上,郭凱致力於「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研發一套獨特的美學標準及技法,如淡雅簡約的用色、謹慎節制的筆法,或是採用留白、飛白、刮痕、揉抹、擦拭、滴染等技巧,表現捉摸不定卻又變幻萬千的虛物,這是山水畫中的氣韻,風景畫中的氛圍,整體畫面中的詩意。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3,徽州到處有古蹟、遍地多美景,郭凱徜徉其中,創作靈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經常帶著學生,或獨自一人,到皖南寫生,往往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這種習慣已經維持一、二十年。皖南的每一處美景幾乎都被他踏遍,春夏秋冬景色各異,總是百看不厭。他不但現場寫生,也搭配拍照,捕捉瞬間變化的風光,作為創作題材。
不過他的繪畫作品並非依樣畫葫蘆般的寫實,而更注重寫意。在他的作品中,徽州的經典素材,如黑瓦白牆、宗祠古塔,及至小橋流水,都一一重現,但都已精心重組,有些景色甚至是他營造虛構的,看起來如夢似幻,但卻又逼近真實,如近作《遠村如煙》就是他根據一些圖像的碎片,拼接而成的村落。郭凱很重視「直覺性的判斷」,「直覺會牽動一種真實的感受和自我。」他強調:「只有了解自己的感受,才能在畫面中表達出真誠。」這與古人「聊以寫胸中逸氣」的精神十分接近,而郭凱並未放棄「不求形似」,所以作品才常令人覺得既寫實,卻又夢幻。其實,郭凱的作品之所以迷人,除了高明的審美判斷之外,更在於「情景合一」,而且,除了真情流露之外,還傳達了他的生活態度,及至對大自然、人類生命的哲思。
例如他那些站在高遠的角度俯瞰的作品,既展現了比較大的企圖心,也唱出他的田園之歌,如《浮雲淡影之一》、《浮雲淡影之二》、《閑嶺初雪》等,遠近景色盡收眼底,將徽州山水及建築美好的元素融為一體,素樸的黑瓦白牆村落散佈在平疇綠野與群山之中,他營造了一個在深山腹地之中,遺世而獨立的世外桃源,風景優美,氣氛寧靜,令人看了也心嚮往之。
他也經常使用橫幅的水平構圖,將畫面拉得很平,景物向左右兩邊延伸,產一種開闊感,畫中心點明顯呈現一條水平線,將畫面分為上下兩半,鱗次櫛比民宅屋頂所形成高低起伏的動線,與其背後密密麻麻的樹林、層巒疊嶂的遠山所形成的動線互相呼應,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韻律與節奏感,使畫面更有和諧之美。為了強調畫面向兩邊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他甚至以雙連作表現,而且畫面上下扁平,特別狹長,如《秋霧》、《秋宅》,這種構圖方法,特別能呈現比鄰而立的徽宅在田野之間連綿不絕。
郭凱的繪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畫中有皖南境內流水多、小橋多,住宅更常沿著水岸而建,「小橋、流水、人家」已然是天然美景,而郭凱特別迷戀水面倒影,在他的橫幅水平構圖中,往往倒影就佔了一半的畫面,如《秋枝逆影》、《靜影No. 2》、《彩影》、《夢徽州》等,在他的畫筆下,波光瀲灩之美往往更勝實景,還有一種浪漫的夢幻氣氛。
郭凱雖然研讀的是西畫,甚至為了畫藝精進,遠赴巴黎訪學,但血液裡畢竟被源遠流長的徽州文化所浸潤,對於故里的青山綠水、花草樹木都有深情,至於被歲月與文化洗禮的古宅、祠堂更是迷戀,他用畫筆一再地呈現這種情懷,村落前的石牌坊、莊嚴大氣的祠堂,他用各種形式反覆呈現,如《徽州印象No. 1》、《氤氳古坊》是從遠處視角入畫,畫出了牌坊矗立在低矮的民宅之中,顯現高大雄偉的氣勢;而《徽州No. 2》、《古祠春意》則單純描繪牌坊的正面,把巨大方正的牌坊放在畫面的正中心,但是畫面卻不流於呆板,因為郭凱注入了許多迷人的元素,而顯得很有看頭,如《徽州No. 2》構圖嚴謹而複雜,畫中有畫,繁複的建築圖案簡化為各種幾何形層疊交錯,而古老牆面的錯落斑駁也以大大小小的方塊,表現歲月的滄桑;《古祠春意》也採用許多獨特的技法,如在畫布上刮、塗、揉、抹、擦等,畫面上的肌理變得層次豐富,表現出光陰摧殘的痕跡,又有一種朦朧之美。古祠前方有橫空而出的繽紛枝葉,點點滴滴的桃紅與翠綠,就把春天的生機盎然呈現無遺。
色彩淡雅、畫面迷濛是郭凱作品的一大特色,中性的灰色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調,但是近兩、三年來,以灰色調為主的畫面中,也出現了繽紛燦爛的色澤,如《古祠春意》、《彩影》、《白橋No. 2》、《塔山爛漫》、《秋宅》等,雖然色彩鮮麗豐富,卻一點也不顯俗氣,這可歸功於他對於色彩運用遊刃有餘,例如他從不大片揮灑,而是點到為止;而不同顏色的搭配及比例也恰到好處。更重要的一點是,整個畫面上都加了工,即以色彩而言,從來不是單純的原色,而是精心調和過、漸層豐富的顏色;而肌理的層次變化更是豐富,他很少塗以厚重的油彩,而是稀薄、清新、明淨,有時甚至出現如國畫的留白、飛白,或是特意用紙巾或刮刀將畫布上的顏料塗掉,露出粗糙樸實的痕跡。
近年來他更潛心研究丹培拉(Tempera)技法,費心地以蛋白、蛋黃、纖維素或乾酪素4等媒介,加上天然色粉,調製出穩定又美麗的色彩。丹培拉顏料可使畫面透明流暢,也可以飽滿沈穩,產生如絲綢般的悅目光澤,自然、柔和,而且十分穩定。郭凱朝夕研究,如今更加得心應手,使得他的創作有更新的突破。他認為技術本身可以變成內容,而技術的提升讓創作內容更加豐富。他的作品總是很有看頭,而往往讓人在第一眼就好奇到底怎麼畫的,郭凱不諱言,這正也是他努力想要達到的目標之一,以突出繪畫性本身的表達。
郭凱經常在古宅、祠堂間留連忘返。他覺得古宅裡的先人其實離他不遠,他甚至感覺到可以與那些先人溝通,古宅宗祠裡的傳家訓詞、箴言都還歷歷可見,那些古宅雖然都已歷經三、五百年的歲月,但較諸千百年的歷史長河,其實都還算年輕。郭凱這種對於時空的看法,很接近神秘主義,他並未加以深究。無論如何,愈是古老的、滄桑的文化總是一再地吸引著他,他光是拍攝徽宅古牆的照片就累積上千張,速寫更是無數。這一、兩年,他甚至穿越明清,與宋元畫家心領神會,而這種精神感應不知不覺呈現在他最新的作品之中,近作如《霧松》、《秋峰晴雪》、《藍山》、《空山流泉》等,俱皆古樸素雅,清幽迷濛,意境高遠。一直以來,郭凱的作品總予人清風徐徐之感,沁人心脾,如今他的作品古意益加盎然,宛如清風遠逸,直追宋元精神。
相關評論
秋木遠聲
賞析
郭凱畫作《秋木遠聲》描繪中國安徽省南部與江西省北部,也就是古徽州的山林田園建築的經典作品。
郭凱在沈靜淡雅的灰色主色調中,加入淺黃、淺綠與粉紅,讓畫面中的遠山、樹林、民居都隱在水氣或是薄幕之後,如幻似夢,隱隱約約,既像田園詩歌,又像對桃花源的追尋。
郭 凱 秋木遠聲 2013 © 郭 凱
依偎·私語3
賞析
《依偎·私語3》畫面前景是開放的繁花,畫面後景是兩位穿著白衫,額頭輕觸,四目下望,雙手上下交握,十指緊扣的少女。前景並不全然遮住後景,後景可以被分辨的透出於前景,這種不自然的描繪方式,在畫面的寧靜、唯美之外增加了幾許曖昧與不安。
郭 凱 依偎·私語3 (局部) 2022 © 郭 凱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評論
自覺的風景
美國著名的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經說過:「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以成千上萬的發明自豪,還有先人嘔心泣血的詩歌詞賦;不過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風的喜悅,就不難領悟何者才是文明進化的指標。」
郭凱,法國巴黎,2009。圖:郭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