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出生於台東太麻里,國中畢業後就北上當木雕學徒,因而認識蕭一,並拜他為師,學習雕刻傳統佛像,當時蕭一已漸漸轉向現代藝術創作,持續傳統雕刻只為了生活,陳新民受到蕭一的啟迪,在傳統木雕之餘,也試圖開創自己的現代雕刻之路。
陳新民跟隨蕭一學習長達四、五年,直到當兵入伍,兩人始終維持亦師亦友的良好關係。透過蕭一介紹,認識剛從巴黎留學回國的蕭長正,蕭長正乃應朱銘之邀,回國擔任金寶山事業集團藝術園區的藝術總監,蕭長正邀請陳新民擔任助手,在藝術園區進行現代石雕創作,陳新民因此搬到金山,因而結識更多從事現代藝術創作的朋友,如朱銘、王百祿、于彭、鄭在東、甘丹等,他們連同蕭長正、蕭一,以外雙溪為腹地,經常一起飲酒作樂,高談闊論藝術創作,並一起舉行展覽,而形成了「雙溪石雕幫」。
陳新民於1993年開始參加第三屆「雙溪石雕」聯展,在台北借山堂展出現代木雕創作,半抽象的動物如貓頭鷹、雞等動物作品五件,就賣出四件,受到莫大鼓勵,因此持續創作現代雕刻。此後,固定參加「雙溪石雕幫」在全省各地的「雙溪石雕」聯展,及至2005年在台北大未來畫廊舉辦的「雙溪石雕二十週年回顧聯展」。除此之外,陳新民也陸續受邀在畫廊舉辦個展。
陳新民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他從小在山林裡的生活體驗,包括樹林、野生動物等,尤其對貓頭鷹渾圓憨厚的造型特別有感,便成為他的繆思。他的創作也以自然為師,無論材質是木材或石頭,都儘量保留材料的自然紋理,第一刀刻下去之後,順著材質的特點繼續刻,直到完成主要的結構,再作細部的收尾,以最重要的臉部處理上,有的保留木材的紋理,有些則貼金箔或上金漆,呈現各種不同面貌;而鳥的身體部分,有則塗上墨汁,有的以菜刀密集地砍,在木頭表面產生細密的劈痕,有如鳥身上層層覆蓋的羽毛。陳新民為自己的這個特殊的技法取名為「菜刀皴」,而他所使用的那把菜刀可是有來歷的,正是他的良師益友蕭一所贈送的。「石生樹」系列的靈感則來自於磨雕刻刀時,觀察到刀滑過磨刀石後所留下的美麗水痕,一圈圈的水痕就像是向下俯看樹頂的團團樹葉,他的好友張孟起為其取名為「石生樹」。
陳新民早期使用的材料大多是在海邊撿拾的小型漂流,後來廣泛使用的樟木、檜木則是取材自老建築或寺廟拆下來的回收樑柱,或是因築路而遭砍伐的樹木;而石頭也多是他在海邊或溪裡撿拾而來,經過他的巧思與雙手,幻化出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陳新民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大自然,取材於大自然,技法則師法自然,這種自然派論述,對於從小在山林中無拘無束成長,天性無拘無束的陳新民而言,也是再自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