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花團圓-曾雍甯個展》高士文化藝術2019年出版
文/劉素玉

曾雍甯 野人花園33 2005 原子筆 紙 107 x 243 cm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 曾雍甯

曾雍甯嘗自稱「野人」,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不是在農村,就是在山林或海邊,由於從小喜愛藝術,以及業餘攝影家父親的鼓勵,消磨了許多時光上山下海,盡情地在大自然中寫生、拍照,留下大量植物花卉的素描、圖像,這些都成為日後藝術創作的養料,後來在藝壇投石問路的首次個展就命名為「野人花園」。

「野人花園」是曾雍甯對過去在大自然中成長及學藝經歷的一個檢驗報告,成果是美好的,他如願以償地敲開了台北藝術大學的大門,揮別了五、六年在鹿港家中閉門苦讀、自我摸索的漫長歲月。

2005年上北藝大是曾雍甯生命的一個轉捩點,這個從中南部來的野人,面臨的是一個與素樸小鎮截然不同的繽紛都會,所幸校園裡的生活並不太複雜,真正大的挑戰則是藝術上的學習和創作。就以所選擇的媒材而言,油畫、壓克力、水墨、水彩等才是學院的正統,偏偏曾雍甯選擇的是被視為「非專業」的原子筆,考上北藝大之前,他已經用原子筆畫了好幾年,如果繼續堅持下去,那麼他又何苦來學院走一遭?就算他想在學院多方取經,還是會比那些依循正規訓練的學生辛苦,因為大學裡沒有教授原子筆創作的老師,他所走的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而原子筆這種媒材用以創作,先天上就有許多限制,不如油畫或壓克力顏料的色域寬、覆蓋性強、可塑性高,可以表現豐富的層次,生動逼真的效果;也不如水彩畫或水墨畫可利用疊色、渲染、平塗、縫合等技法,製造乾、溼、濃、淡,或黑白明暗等效果。凡此種種,曾雍甯都得要設法一一克服,並開發獨特技法去取代傳統材料創作的優勢。所幸,北藝大的教學思想開放,鼓勵學生自由學習,而當時的藝術界對於使用新材質的實驗風氣正方興未艾,曾雍甯的原子筆繪畫也頗受矚目,如曲德義、張正仁、薛保瑕、黎志文等都很賞識他,黎志文還在「野人花園」佈展時,就收藏了一件作品,成為曾雍甯作品的第一位正式藏家。

2004和2005年連續兩年,曾雍甯入選台北美術獎,2006年又獲得「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成為有史以來該獎項的最年輕得主,他首次嚐到了時來運轉的甜美滋味,2008年還獲選亞洲文化協會(ACC)台灣獎助計畫,得以到中國、日本遊學半年,開拓新視界。從此之後,他開始受邀參加各種聯展、藝術博覽會,及至私人畫廊邀約,舉行個展,順利地走向專業藝術家的道路,這總算為一路支持他的父母爭一口氣,隨著知名度的開展,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也廣受喜愛,他也終於可以回饋鹿港家人的關照。

從「野人花園」在藝壇初試啼聲以來,曾雍甯幾乎每年都發表新作,甚至是新的系列作品,可算是新秀藝術家中的佼佼者,這除了顯示他辛勤投注不凡的體力、心力之外,更顯示出他強大的藝術創作能量。原子筆繪畫是高度勞力密集的創作形態,沒有任何捷徑可抄,沒有任何功夫可省,絕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工作室裡累積著難以計數的廢棄的原子筆筆芯,數量驚人,而作品裡數以千萬計的筆跡、繁複細密的圖案,及至滿溢的畫面、顯著的尺幅,都是曾雍甯日復一日辛勤付出的成果。

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不過,比起勞力付出更富有挑戰性的是作品的形式、內容。曾雍甯掌握了原子筆繪畫的基本表現的方法,從最簡單的點、線出發,如圓點的堆疊、線條或的重複,形成有機的圖案或符號,像細胞的繁殖增長,延伸到無限的面。他的作品不具敘事性,多半以「花」或「花園」概稱,後來又加入了複雜的幾何形圖案,使作品在具象與抽象之間產生更大的張力;他甚至徹底放棄花卉的圖象和繽紛的色彩,而單純以線條的堆疊構成整個畫面,畫面上充塞著急促筆觸的所留下痕跡,反映了潛藏在他內在生命的爆發力。

曾雍甯對於原子筆的掌控能力隨著持續地精益求精而絲絲入扣,今年最新創作的貼金箔作品「花團圓」系列反映了他如同鍥而不捨的鍊金術士,在精進繪畫的道路從未停歇。貼金箔的作品《花團圓》首次出現在今年初在彰化縣美術館的「燦燦光彩」個展,雖然不是展場上最大的作品,但是很有吸引力。圓形幾乎是曾雍甯作品的標誌,但直徑長達一米五的大圓還是首見,鑲嵌在閃亮的金箔之中,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巨大的圓形之中,又由無數的小圓,以各種不同形式、圖案、色彩堆疊,各自成長,不斷地向外、向上擴散,富有層次,使得畫面有立體感,凡此種種,讓人聯想到曼陀羅;巨圓外圍所貼的金箔,除了讓畫面金碧輝煌之外,更有一種莊嚴高貴的氣氛,懸掛在大片的深紫色展板,創造了一種神秘的氛圍,感覺像是聖壇,氣場很強。

曼陀羅直譯自梵語(Mandala),意譯則是壇、聖圓、中心、圓輪具足、聚集等,簡而言之,曼陀羅是神秘的圓環,其中的圖像蘊藏著佛教義理,是古老而且意義深遠的象徵符號。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認為曼陀羅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心靈圖像化的象徵,當一個人繪畫曼陀羅時,能夠反應當下的心境,進入潛意識探索更深層的自我,因此運用為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

本次「花團圓」展覽中也有三件貼金箔的作品,同樣讓人聯想到曼陀羅繪畫,不過曾雍甯創作概念確實與曼陀羅繪畫不同,但頗堪玩味的是,這些鑲嵌在金箔中的圓形作品,有一種特別的磁場,非常富有聚焦力。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圓形就特別有好感,小孩子第一次畫的圖形是圓形,人們聚在一起會自動圍成圓形,代表正確的圓圈也是圓形。圓形的偏好在許多文化中屢見不鮮,古希臘人認為圓形是最完美的圖形,中國人講究圓滿,吃飯團圓要圓桌,英格蘭發現石器時代留下來圓形遺跡,羅馬競技場和法國最早建造的迷宮也是圓形,更不用說,許多宗教對圓形的尊崇,如聖母、聖子、天使和聖人等頭部上方常有圓形的光環,或是建築上對於圓形的運用,如大穹頂等。圓形是曾雍甯作品中的要角,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大小的不同圓形,圓形所象徵圓滿、和諧、循環、生生不息,也自然而然地從其作品中傳達出來。

曾雍甯 徑04 2017 原子筆、墨水 紙 60 x 60 cm 澳門美高梅酒店典藏 © 曾雍甯

曾雍甯的作品當然也有其他幾何圖形,甚至把各種圓形切割、堆壘,而並非完整的圓形,圓形總還是佔有重要的份量,貼金箔的「花團圓」系列,圓形則躍居主宰地位,而巨圓之中包圍著無以計數的小圓,其紋樣、圖案、色彩、組成方式各異其趣,層層疊疊,繁密叢生,卻有一種統一感、協調感,這應歸功於所有的圓形都聚攏在巨圓之中。每一個圓都生機勃發,充滿能量,意欲向外擴張、向上飄浮,彼此互相擠壓,但仍統攝於巨圓之中,而巨圓像是一個蓄勢待發的星球體,鑲框在金碧輝煌的金箔之中,顯得神聖高貴,莊嚴典雅。

曾雍甯過去曾多次述及,他在作畫時,聽到原子筆在紙上發生規律的摩擦聲時,覺得心靈特別安靜,有時也會令他回想到從前母親為人縫製衣服時,雙腳踏踩縫紉機的聲音,那是他習以為常的一種韻律聲,是他心靈平靜的來源,而心靈的平靜與曼陀羅繪畫有異曲同工之效。

「花團圓」系列吸引人之處,貼金箔的效果功不可沒。這是他今年的最新力作,稱之為「力作」,並不誇張,因為貼金箔的技術難度很高,而且金箔光芒四射,運用不當,可能還有反效果,這就是他早已經構想很久了,事實上是早在五、六年前去京都旅行時就買下了,卻遲遲無法動手創作的原因,直到今年終於有了突破。為何想到貼金箔入畫?這與他從小生長環境有關,在鹿港土生土長的他,童年時光都是在龍山寺、天后宮等寺廟渡過,對於寺廟文化諸如建築、空間、色彩等都十分熟稔而喜愛,也一直是他日後創作的養分來源。當他去日本京都旅行時,最喜愛的就是參觀寺廟,當時除了寺廟的空間特別讓他有感之外,也對寺廟中的金色印象深刻,象徵尊貴、神聖的金色是寺廟中常見的色彩,也是曾雍甯從小看到大的顏色,而京都寺廟的金箔特別精美,金光閃爍,比台灣製作的更加優雅出色,令人愛不釋手,更激起他想要以金箔入畫的創作慾望,雖然每張金箔的要價不菲,他還是買了一批下來。

曾雍甯喜愛彩度高的顏色,例如黃色就常見於其作品之中,帶給作品明亮燦爛,而金光閃閃的金色比黃色更勝一籌。金色直接代表黃金,象徵尊貴、權力和財富,自古以來,金色就常見於藝術品中,例如王公貴族的肖像或服飾常用金色;宗教繪畫中,尤其中世紀時期,大量使用金色背景,代表神靈至高無上的榮耀;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也常見金色,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春》,眾多女神都是金髮飄飄;提香(Titian)在色彩上的成就舉世聞名,他尤其擅長運用金色,「提香的金色」傳為美術史佳話。及至近代,最擅長使用金色的藝術家莫過於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林姆(Kilmt),大量揮灑金色,形成一種金碧輝煌的基調,強烈的神祕感和富麗璀璨的裝飾效果。他除了使用金色作畫,也直接貼上金箔,畫面看起來熠熠生輝,也營造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氛,此外,也大量採用各式各樣的圖案,如長方形、螺旋形、圓形等,富有強烈的平面感和富麗璀璨的裝飾性,各種圖案紋樣的運用及其效果在曾雍甯的作品中也充分展示,如今又加上金箔,讓人有更多的聯想,特別是其中帶來的浪漫、神秘、激情的非凡氛圍。

曾雍甯的作品更多是充滿著動感,有的是規律的律動,有的是不安的噪動,好像是要蓄勢待發的動能,或是生生不息的生長力,如《花彩搖曳01》、《花彩搖曳02》、《花彩搖曳03》、《綻放64》、《綻放65》等,有一些三角形很像是植物的葉子,三角形充滿張力,富有動感,也使得以圓形為主的畫面產生更多變化。

曾雍甯擅長運用幾何造型,近年來更加得心應手。運用幾何造型,讓畫面富有變化,充滿層次感、立體感,突破了原子筆繪畫所欠缺的肌理,而各種幾何形不是以單調的線條呈現,而賦予不同色彩,幾近色塊形式,圓形在層層交疊的各種幾何形之間穿插,非常生機靈動,卻又秩序井然,呈現規律感,因為其中有一定的脈絡,否則就會亂成一團,這對藝術家富有很大的挑戰性,甚至也是體力與眼力的一大考驗。

從「野人花園」在藝壇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但曾雍甯始終不敢懈怠,從題材到內容,從構圖到尺幅,及至畫面的精細繁複,創作語彙的變化更新,就像是一位意志堅定的鍊金術士,他日復一日不斷精進,鍊金術追尋的一不只是黃金,更是一種探索宇宙的真理,這也是曾雍甯創作的終極追尋。

曾雍甯 綻放61 2019 原子筆 紙 107 x 75 cm © 曾雍甯
曾雍甯 花團圓07 2019 – 2020 原子筆、彩色鉛筆、金箔 紙 153 x 131 cm © 曾雍甯

相關評論

藝術的原生態

評論
信仰的原生態
「原」是最初的、本來的意思,「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原生態」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保存的東西,它未受人為干擾,並且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亦較少。借用生態學的專有名詞-原生態,來形容曾雍甯的藝術,當然是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定義的轉換。
空原子筆心,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賞析
曾雍甯最新系列 – 春光錦
在曾雍甯的作品中,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的對應與影響的關係,一直是畫面所探討的重心。他挖空心思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將上述的關係嚐試研究到極致。在他最新系列作品「春光錦」系列中,可以看到巧思創意與嫻熟技法所帶來的全新色彩與空間的變化。
鹿港龍山寺,2013.圖:張敬亭

嶢嶢

賞析
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
曾雍甯新作「嶢嶢」系列,出現許多矩形堆疊而上、峰峰相接的奇異造型,特別有一種體積厚重、緊實的視覺效果,尤其對比環繞其間的大圓、小圓。他命名為「嶢嶢」,嶢嶢乃高峻也,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直嶢嶢以造天兮。」
曾雍甯 嶢嶢04 2020 © 曾雍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