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原生態

《信仰的原生態-曾雍甯個展畫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2022年出版
文/張孟起

「原」是最初的、本來的意思,「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原生態」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保存的東西,它未受人為干擾,並且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亦較少。借用生態學的專有名詞-原生態,來形容曾雍甯的藝術,當然是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定義的轉換。

曾雍甯創造並維持一個生態,他在那個生態下生存、發展他的藝術,而那個生態沒有偏離最初和本來。曾雍甯以他做為專業藝術家的初心和以彩色原子筆為主要創作工具的本來面貌,在他所創造出的恆常創作心態和環境中,維繫出他個人藝術可永續發展的生態。屬於曾雍甯個人的藝術的原生態。

曾雍甯可以說是台灣原生種,他是台灣以彩色原子筆在紙上進行繪畫創作的第一人,也是原子筆畫的原創性藝術家。曾雍甯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台灣本土,鹿港的廟宇、神桌的雕刻、繽紛的花布、鹽水的蜂炮、廟會的陣頭、林間的花木、山巒的層次,甚至是女兒手中的棒棒糖,將以上這些元素的形、色或是意象,轉化為環環圍繞或是重複相疊的原子筆痕跡。將細細的原子筆痕跡,聚沙成塔般的成為線條與色塊,進而成為形與形互動、色與色對比,不斷繁延、擴張、生意勃發的構圖。

以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為主的台灣,孕育豐富的動植物物種,擁有千變萬化的色與形。台灣的廟宇大量使用色彩繽紛的剪黏、彩繪、交趾燒,色彩之豐富超越中原廟宇。較寒帶樹木硬度為大的台灣熱帶樹木,又為寺廟與神像雕刻提供了較佳的材料,為造型提供浮雕、透雕的各種可能。這些色與形的豐富變化,早已深入曾雍甯的基因,轉化成源源不絕的創作養分。

以彩色原子筆為繪畫主要工具,曾雍甯已經持續創作超過二十年。這使得原子筆繪畫,幾乎成為曾雍甯在藝術界的別名。雖然近幾年曾雍寧在作品中加入了壓克力顏料與彩色鉛筆,但仍與彩色原子筆的使用一樣,只使用現成色,不調色。

鹿港龍山寺。攝影:張敬亭

只使用現成色而不調色,使得曾雍甯所能使用的顏色是既定、特定而有限的,他不能模仿也不能創造顏色。現成色是嚴謹科學的規格化下的量產製品,不論一組彩色原子筆是12、24、36色,都是飽合且不能在真實世界中找到相對應的顏色。這也使得使用現成色顏料的作品,是非寫實的。以原子筆筆跡覆蓋度的變化,一樣能產生濃淡深淺的差異效果,而成為作品的肌理。

一開始,使用彩色原子筆與紙做為主要創作媒材,曾雍甯為的是取其便利,與不佔收納空間。不用調色與洗筆,使得創作可隨時開始隨時結束,一束筆一張紙就是所有的創作材料,省時省事又省空間。但當曾雍甯掌握了材料的特性,將特性轉化為自己的創作語言,再將創作語言與材料發展為個人的藝術辨識,且隨著專業藝術家之路的邁進,專職創作與穩定的個人工作室成為常態,彩色原子筆的便利性就不如帶給藝術家的個人識別性來的重要了。

如此的創作特性,使得曾雍甯的創作風格絕對而純粹。以彩色原子筆進行紙上創作,無法獲得油畫顏料因堆疊、塗抹、筆觸所產生的肌理,也不會產生流淌、暈染的效果。但原子筆尖在紙上密集塗劃所產生的凸痕,雖然不仔細看難以察覺,但一旦察覺,就會被深深觸動,因為那是時間累積的手作記錄。如果能在筆尖上裝置微型里程錶,或許一個直徑三公分的色團,是由長達五公尺的原子筆線條所組成。這就是曾雍甯作品的另類肌理。

空原子筆心,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假設直徑三公分的色團,是由原子筆反覆圍繞劃行五公尺所產生。直徑三公分面積約莫是四平方公分,曾雍甯最常見的作品尺寸是高75公分,寬107公分,也就是大約八千平方公分,是四平方公分的兩千倍大,如果我們保守估計這件作品的原子筆覆蓋面積是一半的四千平方公分,它原子筆的筆跡長度就會是五公尺的一千倍,等於是五千公尺,也就是五公里。

如果一年創作這樣尺幅的作品二十張,原子筆的筆跡就是一百公里。曾雍甯二十年來的原子筆筆跡,絕對超過繞行台灣一周的一千公里。這實在是一個極巨大的手作工程,如同春蠶吐絲般的神聖。曾雍甯曾說:原子筆劃過紙面發出的沙沙聲,帶給他平和與安靜的感覺。或是正是原子筆繪畫快不了也急不得,反而令人平和而安靜。

曾雍甯作品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彩色原子筆的線條平滑,壓克力顏料多以圓點出現,這使得作品幾乎全由幾何圖形的構成,圓形、三角形、方形成為千變萬化的原始基礎。一個個不斷蔓生的圓形,局部覆蓋層層堆疊,形成飄浮的花朵、增生的細胞、待分裂的核分子,它們因形與色的區分,在二度空間的畫紙上,做三度空間的立體飄移。三角形體的層層連續,就好像岩石的橫斷面,層次分明的呈現出空間感。方形的柱狀體出現在普雍甯近期的作品中,很難在自然世界找到相對應的物體,雖然澎湖也有六角狀的玄武岩柱,但感覺上更像刻意虛構的空間,帶給作品些許的魔幻。

2019年「燦燦‧光彩-曾雍甯個展」於彰化縣立美術館所展出的空原子筆心裝置。攝影:劉素玉

 近期作品中,也出現非幾何的圖形,像是《綻放64》、《綻放65》中,像鳳梨葉也像台灣帝雉長羽毛的弧形線條,以及《嶢嶢》系列中具象的樹木。這些非幾何的圖形,豐富了畫面的變化,也增強了作品和大自然的關係,帶來畫面更旺盛的生命力。

曾雍甯不同系列的作品,大都能給觀者喜悅與生意盎然的感覺。曾雍甯的作品進到一個空間,畫面上飽和且繽紛的色彩和複雜多變的形體,立刻能活化空間的氛圍,讓空間充滿了五光十色、花團錦簇,讓靜態的空間產生百花齊放的動感,讓身處其間的人,心情也為之開朗。這就是曾雍甯作品的迷人與引人入勝之所在。

細想曾雍甯的作品何以能打動觀者、活化空間,或許是來自作品中現成色的魔力。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早或晚都會有畫畫的經驗,除了嬰幼兒時期的塗鴉,是以垂手可得的任何筆畫在任何物件上,不論是幼稚園或是小學最早的畫畫課或是美術課,大多是以現成色彩色粉筆或是彩色鉛筆,在紙上作畫。所以用現成色在紙上畫畫,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最早的繪畫經驗,這和曾雍甯的繪畫基礎不謀而合。或許正是這樣的早期繪畫經驗,透過共通的現成色,讓我們很容易和曾雍甯的作品產生共鳴。     曾雍甯的作品非常理性,他以驚人的耐心與毅力,持續探討形與形的關係,色與色的關係,完整與破碎的關係,平面與立體的關係。然後以苦行般的手作,發展形、形、色、色的無限可能。既然色與色、形與形的關係存在無限的可能,曾雍甯的創作力將不虞匱乏,他已經為自己找到了一條可長可久的藝術之路,屬於曾雍甯個人的藝術的原生態。

曾雍甯 繽紛20 2022 原子筆、墨水、彩色鉛筆 紙 75 x 107 cm © 曾雍甯
曾雍甯 綻放64 2019 原子筆 紙 107 x 75 cm © 曾雍甯

相關評論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賞析
曾雍甯最新系列 – 春光錦
在曾雍甯的作品中,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的對應與影響的關係,一直是畫面所探討的重心。他挖空心思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將上述的關係嚐試研究到極致。在他最新系列作品「春光錦」系列中,可以看到巧思創意與嫻熟技法所帶來的全新色彩與空間的變化。
鹿港龍山寺,2013.圖:張敬亭

嶢嶢

賞析
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
曾雍甯新作「嶢嶢」系列,出現許多矩形堆疊而上、峰峰相接的奇異造型,特別有一種體積厚重、緊實的視覺效果,尤其對比環繞其間的大圓、小圓。他命名為「嶢嶢」,嶢嶢乃高峻也,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直嶢嶢以造天兮。」
曾雍甯 嶢嶢04 2020 © 曾雍甯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評論
花團圓
曾雍甯嘗自稱「野人」,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不是在農村,就是在山林或海邊,由於從小喜愛藝術,以及業餘攝影家父親的鼓勵,消磨了許多時光上山下海,盡情地在大自然中寫生、拍照,留下大量植物花卉的素描、圖像,這些都成為日後藝術創作的養料,後來在藝壇投石問路的首次個展就命名為「野人花園」。
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