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高士文化藝術2015年出版
文/劉素玉
這是劉國松漬墨法技法的代表作。漬墨法是劉國松於80年代開始嚐試的新技法,利用水墨滲透特性,使得畫面去除人工雕琢的筆痕,產生自然天成的效果。
漬墨法所使用的載體不同,展現的效果也各有千秋。漬墨法以宣紙為載體,最容易表現水墨畫暈染的趣味,而本作品就是畫在宣紙上,所以墨韻十足;此外,最特出之處,在於蜿蜒曲折的自然線條,宛如老榕樹盤根錯節的枝幹;劉國松在纏繞糾結的樹幹之間,巧妙點綴繽紛的紅色、黃色斑點,彷彿是老榕樹的美麗果實,這些亮麗的小點真是神來之筆,整幅畫因而生機盎然,妙趣橫生。畫面下方鋪陳著土黃色,象徵孕育榕樹成長的黃土地,畫面中上方則敷染上青翠綠色,宛如老榕樹的綠葉成蔭。全畫色彩和諧舒暢,浪漫而富有新詩的氣息。
劉國松反對繪畫「胸有成竹」,而主張「畫若佈弈」,也就是隨著畫面變化下筆,順勢而為,運用半自動性技法的漬墨法創作的《老榕樹的春天》就是最佳的範例。

相關版畫
劉國松 老榕樹的春天 2015
絲網版畫
售罄
相關評論
冰樹銀枝
賞析
劉國松的《冰樹銀枝》傳達的是堅毅
以冰冷的山峰為背景,簇簇叢叢的白雪覆蓋的樹枝在這幅畫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冬雪重重,樹枝依然挺立,直衝雲霄,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冬景中堅忍不拔的比喻是傳統繪畫中的一個普遍主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不朽的風景作為一種獨特的流派出現。
劉國松 冰樹銀枝 2009 © 劉國松文獻庫
吹皺的山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皺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劉國松與吹皺的山光,1985。圖:劉國松提供 © 劉國松文獻庫
流動的山峰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劉國松 流動的山峰 1976 © 劉國松文獻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