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皺的山光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高士文化藝術2015年出版
文/劉素玉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皺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在水拓技法的基礎上,再施以暈染與渲塗。此畫近景右邊山石紋路層層密密擠壓,如同受大自然造山運動所推擠,又如同堅硬山石受河水衝激,岩石紋理絲絲入扣。遠景是深邃幽暗的遠山,隔著中景的山谷與近景呼應,明暗之間對比強烈。

此畫尺幅不大,但因構圖、佈局、氣勢、動感無一不精妙,所以仍呈現撼人氣勢。

劉國松與吹皺的山光 1985。圖:劉國松提供 © 劉國松文獻庫
劉國松 吹皺的山光 1985 水墨紙本 40 x 26.5 cm © 劉國松文獻庫

相關版畫

相關評論

冰樹銀枝

賞析
劉國松的《冰樹銀枝》傳達的是堅毅
以冰冷的山峰為背景,簇簇叢叢的白雪覆蓋的樹枝在這幅畫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冬雪重重,樹枝依然挺立,直衝雲霄,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冬景中堅忍不拔的比喻是傳統繪畫中的一個普遍主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不朽的風景作為一種獨特的流派出現。
劉國松 冰樹銀枝 2009 © 劉國松文獻庫

老榕樹的春天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開始嚐試的新技法,利用水墨滲透特性,使得畫面去除人工雕琢的筆痕,產生自然天成的效果。
劉國松 老榕樹的春天 1993 © 劉國松文獻庫

流動的山峰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劉國松 流動的山峰 1976 © 劉國松文獻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