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評論
窗外青山誰共看
評論
蘇崇銘的青山躍然紙上,呼喚著窗外青山。
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悄然無聲。
世間的塵囂煩憂,全拋到雲霄之外。
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到,中國繪畫裡所表現的最深心靈是一種「深沈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他認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靜而動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靜而動的。
蘇崇銘 霧籠幽谷 (局部) 2021 © 蘇崇銘
陳珮怡與膠彩畫
評論
台灣膠彩畫簡史
「膠彩」一詞出現於日本明治時期,當時社會面臨西化的諸多挑戰,導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這一流派成為日本本土的現代繪畫,為了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威脅下的西洋繪畫。一些日本菁英甚至將西方藝術視為帝國主義威脅的副產品。膠彩畫隨日本帝國擴張帶入台灣,至今盛行。膠彩畫正式在台灣教授並選派台灣畫家赴日進修。
陳珮怡 獻鯉 (局部) 2022 © 陳珮怡
擬人化
評論
麗絲·樂穆近期作品中,形似人類的怪物為其創作主題。在《停息》和《樹之像》中,它們豎直站立,擁有看似可行走的雙腿。《無題(腿)》中,它雖擁有數目驚人的腿,卻可從其側像窺視出人臉特徵。三件作品中出現的怪物形象終究不是人類,更像是奇異古怪,帶有魔幻色彩的神獸。
麗絲‧樂穆 停息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最新賞析
兩件式洋裝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兩件式洋裝》系列作品,造型、花色都各有千秋,呈現衣服與人體之間的依附關係,頗具巧思。值得注意的是,每件作品都分成上下兩部份,頗引人關注,又其命名為「兩件式洋裝」,不禁更令人感到好奇,想必作者暗藏玄機,麗絲‧樂穆的創作一向具有啓發性的觀念,不單純只是圖像的變化及趣味而已,回溯她對女體與服裝互動探究歷程。
麗絲‧樂穆 兩件式洋裝 2021 © 麗絲‧樂穆。圖藝術家提供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賞析
林莉酈的絹本膠彩作品,有著迷濛懷舊的氣息,對畫面的印象與思緒,好像定格在記憶深處。擁有台灣膠彩畫重鎮─東海大學美術系學士、碩士學位的林莉酈,作品面貌與一般人印象中的膠彩畫華麗丶精緻甚至是金碧輝煌的風格大相逕庭。
蘇崇銘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2023 © 林莉酈
四景山水-夏
賞析
蘇崇銘的山水一向予人清新之感,《四景山水‧夏》亦如是。山水圖在小尺幅的圓形之中頗受局限,本幅截取高山局部,著重描繪山石峭壁,其皴法不同於傳統,運用長條形方塊排列堆疊而成,近看如山石質感,遠望又如群山交錯。
蘇崇銘 四景山水‧夏 2023 © 蘇崇銘
總覽
兩件式洋裝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兩件式洋裝》系列作品,造型、花色都各有千秋,呈現衣服與人體之間的依附關係,頗具巧思。值得注意的是,每件作品都分成上下兩部份,頗引人關注,又其命名為「兩件式洋裝」,不禁更令人感到好奇,想必作者暗藏玄機,麗絲‧樂穆的創作一向具有啓發性的觀念,不單純只是圖像的變化及趣味而已,回溯她對女體與服裝互動探究歷程。
麗絲‧樂穆 兩件式洋裝 2021 © 麗絲‧樂穆。圖藝術家提供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賞析
林莉酈的絹本膠彩作品,有著迷濛懷舊的氣息,對畫面的印象與思緒,好像定格在記憶深處。擁有台灣膠彩畫重鎮─東海大學美術系學士、碩士學位的林莉酈,作品面貌與一般人印象中的膠彩畫華麗丶精緻甚至是金碧輝煌的風格大相逕庭。
蘇崇銘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2023 © 林莉酈
四景山水-夏
賞析
蘇崇銘的山水一向予人清新之感,《四景山水‧夏》亦如是。山水圖在小尺幅的圓形之中頗受局限,本幅截取高山局部,著重描繪山石峭壁,其皴法不同於傳統,運用長條形方塊排列堆疊而成,近看如山石質感,遠望又如群山交錯。
蘇崇銘 四景山水‧夏 2023 © 蘇崇銘
窗外青山誰共看
評論
蘇崇銘的青山躍然紙上,呼喚著窗外青山。
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悄然無聲。
世間的塵囂煩憂,全拋到雲霄之外。
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到,中國繪畫裡所表現的最深心靈是一種「深沈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他認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靜而動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靜而動的。
蘇崇銘 霧籠幽谷 (局部) 2021 © 蘇崇銘
秋木遠聲
賞析
郭凱畫作《秋木遠聲》描繪中國安徽省南部與江西省北部,也就是古徽州的山林田園建築的經典作品。
郭凱在沈靜淡雅的灰色主色調中,加入淺黃、淺綠與粉紅,讓畫面中的遠山、樹林、民居都隱在水氣或是薄幕之後,如幻似夢,隱隱約約,既像田園詩歌,又像對桃花源的追尋。
郭 凱 秋木遠聲 2013 © 郭 凱
陳珮怡與膠彩畫
評論
台灣膠彩畫簡史
「膠彩」一詞出現於日本明治時期,當時社會面臨西化的諸多挑戰,導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這一流派成為日本本土的現代繪畫,為了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威脅下的西洋繪畫。一些日本菁英甚至將西方藝術視為帝國主義威脅的副產品。膠彩畫隨日本帝國擴張帶入台灣,至今盛行。膠彩畫正式在台灣教授並選派台灣畫家赴日進修。
陳珮怡 獻鯉 (局部) 2022 © 陳珮怡
擬人化
評論
麗絲·樂穆近期作品中,形似人類的怪物為其創作主題。在《停息》和《樹之像》中,它們豎直站立,擁有看似可行走的雙腿。《無題(腿)》中,它雖擁有數目驚人的腿,卻可從其側像窺視出人臉特徵。三件作品中出現的怪物形象終究不是人類,更像是奇異古怪,帶有魔幻色彩的神獸。
麗絲‧樂穆 停息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依偎·私語3
賞析
《依偎·私語3》畫面前景是開放的繁花,畫面後景是兩位穿著白衫,額頭輕觸,四目下望,雙手上下交握,十指緊扣的少女。前景並不全然遮住後景,後景可以被分辨的透出於前景,這種不自然的描繪方式,在畫面的寧靜、唯美之外增加了幾許曖昧與不安。
郭 凱 依偎·私語3 (局部) 2022 © 郭 凱
阿里山
賞析
台灣八景
以獨特的焚燒、拼貼技法與鮮艷大膽的用色崛起中國當代藝術界的薛松,也風靡了許多西方的藝術愛好者。他的作品亦古亦今,中西合璧,在西方人眼裡有東方色彩,在現代人眼裡有懷古情思。特別是他的山水畫系列,以傳統的水墨畫為圖象基礎,經過焚燒、拼貼、著色之後呈現出華麗時尚興現代感的風貌,完全跳脫傳統水墨畫的意向。
薛松於阿里山2013。攝影:張敬亭
新綠
賞析
雨打芭蕉具有豐美的文化意象,「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像歐陽修這樣的詩句不一而足,有景象,有聲音,還有一種寂寥之情;芭蕉雨聲也是舞文弄墨佳題,明沈周《聽蕉記》:「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聲與耳又能相入也。」
陳珮怡《新綠》中,芭蕉葉由畫上方向左下伸展,構圖不落俗套,兩葉色澤深淺不一、形狀略異,綠色較深、葉片有裂的老葉在前,襯托出其後鮮嫩而完整新葉,兩葉互相對照,展現植物生長循環,畫名「新綠」即意味生生不息。
陳珮怡 新綠 (局部) 2022 © 陳珮怡
弄荷
賞析
陳珮怡所繪《弄荷》是一件極具功底,穿越古今之作。左側的瓶花巧用清郎世寧1723年所繪《聚瑞圖》局部,加以變化,如稻穗方向、花瓶,以及添加貓咪、織物等。聚瑞即祥瑞聚集之意,並蒂蓮蓬、荷葉田田、荷花嫣然,間有嘉禾,以示豐年。郎世寧為義大利耶穌會修士,始為教堂畫壁畫,1715年來中國,因清廷禁教而未能傳教而成為宮廷畫家。
陳珮怡 弄荷 (局部) 2022 © 陳珮怡
無題(腿)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這件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奇異的圖像,如同作品名稱為《無題(腿)》,六、七隻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腿所組合而成的物體,物體上方扭曲形似向左上方微微仰起的頭像,右方伸出一個瞇著雙眼、張著嘴吧的白色頭形,這個有機體著實令人迷惑,卻也勾起令人想要探究藝術家心理之慾望。
麗絲‧樂穆 無題(腿)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白色手套
賞析
紡織品是溫哥華藝術家麗絲‧樂慕的創作主題,包括其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唯有人類會使用紡織品裝飾自己,全球各地文化皆然。服飾可做為個人的認同感,使一個群體聚集在一起。然而,服飾也使得個人與群體區隔,或不同群體的隔離。服飾的用途就是遠離自然世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更顯著的作用是建構一種形象來保護自我。
麗絲‧樂穆 白色手套(局部)2022 © 麗絲‧樂穆。攝影:張敬亭
藝術的原生態
評論
信仰的原生態
「原」是最初的、本來的意思,「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原生態」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保存的東西,它未受人為干擾,並且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亦較少。借用生態學的專有名詞-原生態,來形容曾雍甯的藝術,當然是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定義的轉換。
空原子筆心,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論楊寓寧的繪畫創作
評論
楊寓寧在這一系列的繪畫創作中,雖選擇了書畫用的皮紙和墨等古典的東亞繪畫材料,但並不意味這些作品只能置放在水墨、書畫的脈絡中被閱讀。
蕾絲花。攝影:楊寓寧
抽象作品
賞析
王易罡的抽象繪畫之路
其實王易罡長期浸淫抽象藝術,從上個世紀八○年代開始,跨越新世紀,直到今天,每個階段不同系列的抽象作品,儘管面貌有異,形式多變,然其轉變過程層層相依,邏輯分明,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尋,此作是他融會貫通過去諸多技法及藝術理念,風格邁向成熟,而得以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的經典之作。
王易罡於工作室,瀋陽2019。攝影:宋卓然
自許的價值
評論
薛松在當代文化中所扮演的藝術家角色
薛松對自己作為藝術家的時空背景有所認知;而身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西方藝術則挑戰他的創作。在自覺的情況下,他探討身分認同、面對塑造他的複雜歷史和快速變遷的社會,歸根究底,對於藝術家角色的自我認知創造了薛松的藝術價值。
薛松於工作室,上海2017。攝影:張敬亭
冰樹銀枝
賞析
劉國松的《冰樹銀枝》傳達的是堅毅
以冰冷的山峰為背景,簇簇叢叢的白雪覆蓋的樹枝在這幅畫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冬雪重重,樹枝依然挺立,直衝雲霄,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冬景中堅忍不拔的比喻是傳統繪畫中的一個普遍主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不朽的風景作為一種獨特的流派出現。
劉國松 冰樹銀枝 2009 © 劉國松文獻庫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賞析
曾雍甯最新系列 – 春光錦
在曾雍甯的作品中,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的對應與影響的關係,一直是畫面所探討的重心。他挖空心思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將上述的關係嚐試研究到極致。在他最新系列作品「春光錦」系列中,可以看到巧思創意與嫻熟技法所帶來的全新色彩與空間的變化。
鹿港龍山寺,2013.圖:張敬亭
嶢嶢
賞析
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
曾雍甯新作「嶢嶢」系列,出現許多矩形堆疊而上、峰峰相接的奇異造型,特別有一種體積厚重、緊實的視覺效果,尤其對比環繞其間的大圓、小圓。他命名為「嶢嶢」,嶢嶢乃高峻也,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直嶢嶢以造天兮。」
曾雍甯 嶢嶢04 2020 © 曾雍甯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評論
花團圓
曾雍甯嘗自稱「野人」,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不是在農村,就是在山林或海邊,由於從小喜愛藝術,以及業餘攝影家父親的鼓勵,消磨了許多時光上山下海,盡情地在大自然中寫生、拍照,留下大量植物花卉的素描、圖像,這些都成為日後藝術創作的養料,後來在藝壇投石問路的首次個展就命名為「野人花園」。
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花團圓
賞析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貼金箔的「花團圓」系列,圓形則躍居主宰地位,而巨圓之中包圍著無以計數的小圓,其紋樣、圖案、色彩、組成方式各異其趣,層層疊疊,繁密叢生,卻有一種統一感、協調感,這應歸功於所有的圓形都聚攏在巨圓之中。
曾雍甯 花團圓07 2019 – 2020 © 曾雍甯
維納斯
賞析
愛之神
喬治·菲林雕塑作品《維納斯》將潔白無瑕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打磨得光滑細緻,如同少女吹彈得破的肌膚。三個菱形的有機組合,比例和諧,簡潔有力,維妙維肖地掌握住女體最曼妙之處,嘴唇、下巴、酥胸、小腹,曲線柔美,穠纖合度,性感而不失典雅,尤其小腹玲瓏有致,迷人而引人遐思,這是孕育生命的泉源。古羅馬神話中象徵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呼之欲出。
喬治·菲林與《維納斯》,2018。圖:喬治·菲林提供
清風遠逸
評論
「我認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闋歌,或做一篇散文。」 – 傅抱石
郭凱的繪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畫中有詩」向來是中國品畫的要項之一,郭凱的繪畫尤其含有濃得化不開的詩意,平淡樸實的畫名,容易令人沈入唐詩宋詞的意境之中。
郭凱潛心研究丹培拉技法,安徽合肥2018。攝影:張敬亭
美人魚
賞析
義大利雕塑家喬治·菲林熱愛海洋,創作靈感多來自海洋,《美人魚》巧妙融合具象與幾何形體,將傳說中的美麗生物幻化成形,匠心獨具,其大型戶外作品被歐美、中、台等地公共空間典藏。本件《美人魚》採用潔白無瑕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創作,這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就被選用的高級雕刻素材。
喬治·菲 美人魚 2017 © 喬治·菲林
小雪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件作品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了陰陽合一為萬物生命來源的哲學。陰與陽,不是兩個對比的力量,而是一體的兩元素,彼此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宇宙萬物。
劉國松 小雪 1963 © 劉國松文獻庫
壓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是劉國松創作生涯中罕見的蘊藏個人生命故事的一件作品,靈感來自於其夫人黎模華的眉毛,當年他們談戀愛時,他最先注意及被吸引的就是她充滿個性的兩道濃眉。
劉國松 壓眉 1964 © 劉國松文獻庫
吹皺的山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皺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劉國松與吹皺的山光,1985。圖:劉國松提供 © 劉國松文獻庫
老榕樹的春天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開始嚐試的新技法,利用水墨滲透特性,使得畫面去除人工雕琢的筆痕,產生自然天成的效果。
劉國松 老榕樹的春天 1993 © 劉國松文獻庫
流動的山峰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劉國松 流動的山峰 1976 © 劉國松文獻庫
中秋節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在劉國松的抽象畫中,以中國節慶為主題的作品最具有人文情懷,這幅《中秋節》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月亮的詩意幻想,以及對中秋佳節的深厚情感。
劉國松 中秋節 1969 © 劉國松文獻庫
發紫的太陽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劉國松說過:「我的構圖雖然基本上是一個圓一個弧,但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很大的變化。」《發紫的太陽》正是一幅由簡單的上圓、下弧所構成的太空畫,其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可觀之處,而令人驚艷。
劉國松 發紫的太陽 1970 © 劉國松文獻庫
錢塘潮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是劉國松以水拓法完成的較早期作品。水拓法是把墨或顏料滴在水面上,取其水面飄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之後再進行畫面的加工處理。水拓法富有很大的隨機意味,須因應拓印出來的效果去塑造意境。
劉國松 錢塘潮 1974 © 劉國松文獻庫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評論
自覺的風景
美國著名的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經說過:「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以成千上萬的發明自豪,還有先人嘔心泣血的詩歌詞賦;不過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風的喜悅,就不難領悟何者才是文明進化的指標。」
郭凱,法國巴黎,2009。圖:郭凱提供
兩件式洋裝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兩件式洋裝》系列作品,造型、花色都各有千秋,呈現衣服與人體之間的依附關係,頗具巧思。值得注意的是,每件作品都分成上下兩部份,頗引人關注,又其命名為「兩件式洋裝」,不禁更令人感到好奇,想必作者暗藏玄機,麗絲‧樂穆的創作一向具有啓發性的觀念,不單純只是圖像的變化及趣味而已,回溯她對女體與服裝互動探究歷程。
麗絲‧樂穆 兩件式洋裝 2021 © 麗絲‧樂穆。圖藝術家提供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賞析
林莉酈的絹本膠彩作品,有著迷濛懷舊的氣息,對畫面的印象與思緒,好像定格在記憶深處。擁有台灣膠彩畫重鎮─東海大學美術系學士、碩士學位的林莉酈,作品面貌與一般人印象中的膠彩畫華麗丶精緻甚至是金碧輝煌的風格大相逕庭。
蘇崇銘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2023 © 林莉酈
四景山水-夏
賞析
蘇崇銘的山水一向予人清新之感,《四景山水‧夏》亦如是。山水圖在小尺幅的圓形之中頗受局限,本幅截取高山局部,著重描繪山石峭壁,其皴法不同於傳統,運用長條形方塊排列堆疊而成,近看如山石質感,遠望又如群山交錯。
蘇崇銘 四景山水‧夏 2023 © 蘇崇銘
秋木遠聲
賞析
郭凱畫作《秋木遠聲》描繪中國安徽省南部與江西省北部,也就是古徽州的山林田園建築的經典作品。
郭凱在沈靜淡雅的灰色主色調中,加入淺黃、淺綠與粉紅,讓畫面中的遠山、樹林、民居都隱在水氣或是薄幕之後,如幻似夢,隱隱約約,既像田園詩歌,又像對桃花源的追尋。
郭 凱 秋木遠聲 2013 © 郭 凱
依偎·私語3
賞析
《依偎·私語3》畫面前景是開放的繁花,畫面後景是兩位穿著白衫,額頭輕觸,四目下望,雙手上下交握,十指緊扣的少女。前景並不全然遮住後景,後景可以被分辨的透出於前景,這種不自然的描繪方式,在畫面的寧靜、唯美之外增加了幾許曖昧與不安。
郭 凱 依偎·私語3 (局部) 2022 © 郭 凱
阿里山
賞析
台灣八景
以獨特的焚燒、拼貼技法與鮮艷大膽的用色崛起中國當代藝術界的薛松,也風靡了許多西方的藝術愛好者。他的作品亦古亦今,中西合璧,在西方人眼裡有東方色彩,在現代人眼裡有懷古情思。特別是他的山水畫系列,以傳統的水墨畫為圖象基礎,經過焚燒、拼貼、著色之後呈現出華麗時尚興現代感的風貌,完全跳脫傳統水墨畫的意向。
薛松於阿里山2013。攝影:張敬亭
新綠
賞析
雨打芭蕉具有豐美的文化意象,「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像歐陽修這樣的詩句不一而足,有景象,有聲音,還有一種寂寥之情;芭蕉雨聲也是舞文弄墨佳題,明沈周《聽蕉記》:「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聲與耳又能相入也。」
陳珮怡《新綠》中,芭蕉葉由畫上方向左下伸展,構圖不落俗套,兩葉色澤深淺不一、形狀略異,綠色較深、葉片有裂的老葉在前,襯托出其後鮮嫩而完整新葉,兩葉互相對照,展現植物生長循環,畫名「新綠」即意味生生不息。
陳珮怡 新綠 (局部) 2022 © 陳珮怡
弄荷
賞析
陳珮怡所繪《弄荷》是一件極具功底,穿越古今之作。左側的瓶花巧用清郎世寧1723年所繪《聚瑞圖》局部,加以變化,如稻穗方向、花瓶,以及添加貓咪、織物等。聚瑞即祥瑞聚集之意,並蒂蓮蓬、荷葉田田、荷花嫣然,間有嘉禾,以示豐年。郎世寧為義大利耶穌會修士,始為教堂畫壁畫,1715年來中國,因清廷禁教而未能傳教而成為宮廷畫家。
陳珮怡 弄荷 (局部) 2022 © 陳珮怡
無題(腿)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這件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奇異的圖像,如同作品名稱為《無題(腿)》,六、七隻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腿所組合而成的物體,物體上方扭曲形似向左上方微微仰起的頭像,右方伸出一個瞇著雙眼、張著嘴吧的白色頭形,這個有機體著實令人迷惑,卻也勾起令人想要探究藝術家心理之慾望。
麗絲‧樂穆 無題(腿)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白色手套
賞析
紡織品是溫哥華藝術家麗絲‧樂慕的創作主題,包括其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唯有人類會使用紡織品裝飾自己,全球各地文化皆然。服飾可做為個人的認同感,使一個群體聚集在一起。然而,服飾也使得個人與群體區隔,或不同群體的隔離。服飾的用途就是遠離自然世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更顯著的作用是建構一種形象來保護自我。
麗絲‧樂穆 白色手套(局部)2022 © 麗絲‧樂穆。攝影:張敬亭
抽象作品
賞析
王易罡的抽象繪畫之路
其實王易罡長期浸淫抽象藝術,從上個世紀八○年代開始,跨越新世紀,直到今天,每個階段不同系列的抽象作品,儘管面貌有異,形式多變,然其轉變過程層層相依,邏輯分明,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尋,此作是他融會貫通過去諸多技法及藝術理念,風格邁向成熟,而得以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的經典之作。
王易罡於工作室,瀋陽2019。攝影:宋卓然
冰樹銀枝
賞析
劉國松的《冰樹銀枝》傳達的是堅毅
以冰冷的山峰為背景,簇簇叢叢的白雪覆蓋的樹枝在這幅畫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冬雪重重,樹枝依然挺立,直衝雲霄,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冬景中堅忍不拔的比喻是傳統繪畫中的一個普遍主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不朽的風景作為一種獨特的流派出現。
劉國松 冰樹銀枝 2009 © 劉國松文獻庫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賞析
曾雍甯最新系列 – 春光錦
在曾雍甯的作品中,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的對應與影響的關係,一直是畫面所探討的重心。他挖空心思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將上述的關係嚐試研究到極致。在他最新系列作品「春光錦」系列中,可以看到巧思創意與嫻熟技法所帶來的全新色彩與空間的變化。
鹿港龍山寺,2013.圖:張敬亭
嶢嶢
賞析
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
曾雍甯新作「嶢嶢」系列,出現許多矩形堆疊而上、峰峰相接的奇異造型,特別有一種體積厚重、緊實的視覺效果,尤其對比環繞其間的大圓、小圓。他命名為「嶢嶢」,嶢嶢乃高峻也,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直嶢嶢以造天兮。」
曾雍甯 嶢嶢04 2020 © 曾雍甯
花團圓
賞析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貼金箔的「花團圓」系列,圓形則躍居主宰地位,而巨圓之中包圍著無以計數的小圓,其紋樣、圖案、色彩、組成方式各異其趣,層層疊疊,繁密叢生,卻有一種統一感、協調感,這應歸功於所有的圓形都聚攏在巨圓之中。
曾雍甯 花團圓07 2019 – 2020 © 曾雍甯
維納斯
賞析
愛之神
喬治·菲林雕塑作品《維納斯》將潔白無瑕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打磨得光滑細緻,如同少女吹彈得破的肌膚。三個菱形的有機組合,比例和諧,簡潔有力,維妙維肖地掌握住女體最曼妙之處,嘴唇、下巴、酥胸、小腹,曲線柔美,穠纖合度,性感而不失典雅,尤其小腹玲瓏有致,迷人而引人遐思,這是孕育生命的泉源。古羅馬神話中象徵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呼之欲出。
喬治·菲林與《維納斯》,2018。圖:喬治·菲林提供
美人魚
賞析
義大利雕塑家喬治·菲林熱愛海洋,創作靈感多來自海洋,《美人魚》巧妙融合具象與幾何形體,將傳說中的美麗生物幻化成形,匠心獨具,其大型戶外作品被歐美、中、台等地公共空間典藏。本件《美人魚》採用潔白無瑕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創作,這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就被選用的高級雕刻素材。
喬治·菲 美人魚 2017 © 喬治·菲林
小雪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件作品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了陰陽合一為萬物生命來源的哲學。陰與陽,不是兩個對比的力量,而是一體的兩元素,彼此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宇宙萬物。
劉國松 小雪 1963 © 劉國松文獻庫
壓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是劉國松創作生涯中罕見的蘊藏個人生命故事的一件作品,靈感來自於其夫人黎模華的眉毛,當年他們談戀愛時,他最先注意及被吸引的就是她充滿個性的兩道濃眉。
劉國松 壓眉 1964 © 劉國松文獻庫
吹皺的山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皺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劉國松與吹皺的山光,1985。圖:劉國松提供 © 劉國松文獻庫
老榕樹的春天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開始嚐試的新技法,利用水墨滲透特性,使得畫面去除人工雕琢的筆痕,產生自然天成的效果。
劉國松 老榕樹的春天 1993 © 劉國松文獻庫
流動的山峰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劉國松 流動的山峰 1976 © 劉國松文獻庫
中秋節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在劉國松的抽象畫中,以中國節慶為主題的作品最具有人文情懷,這幅《中秋節》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月亮的詩意幻想,以及對中秋佳節的深厚情感。
劉國松 中秋節 1969 © 劉國松文獻庫
發紫的太陽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劉國松說過:「我的構圖雖然基本上是一個圓一個弧,但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很大的變化。」《發紫的太陽》正是一幅由簡單的上圓、下弧所構成的太空畫,其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可觀之處,而令人驚艷。
劉國松 發紫的太陽 1970 © 劉國松文獻庫
錢塘潮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是劉國松以水拓法完成的較早期作品。水拓法是把墨或顏料滴在水面上,取其水面飄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之後再進行畫面的加工處理。水拓法富有很大的隨機意味,須因應拓印出來的效果去塑造意境。
劉國松 錢塘潮 1974 © 劉國松文獻庫
窗外青山誰共看
評論
蘇崇銘的青山躍然紙上,呼喚著窗外青山。
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悄然無聲。
世間的塵囂煩憂,全拋到雲霄之外。
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到,中國繪畫裡所表現的最深心靈是一種「深沈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他認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靜而動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靜而動的。
蘇崇銘 霧籠幽谷 (局部) 2021 © 蘇崇銘
陳珮怡與膠彩畫
評論
台灣膠彩畫簡史
「膠彩」一詞出現於日本明治時期,當時社會面臨西化的諸多挑戰,導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這一流派成為日本本土的現代繪畫,為了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威脅下的西洋繪畫。一些日本菁英甚至將西方藝術視為帝國主義威脅的副產品。膠彩畫隨日本帝國擴張帶入台灣,至今盛行。膠彩畫正式在台灣教授並選派台灣畫家赴日進修。
陳珮怡 獻鯉 (局部) 2022 © 陳珮怡
擬人化
評論
麗絲·樂穆近期作品中,形似人類的怪物為其創作主題。在《停息》和《樹之像》中,它們豎直站立,擁有看似可行走的雙腿。《無題(腿)》中,它雖擁有數目驚人的腿,卻可從其側像窺視出人臉特徵。三件作品中出現的怪物形象終究不是人類,更像是奇異古怪,帶有魔幻色彩的神獸。
麗絲‧樂穆 停息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藝術的原生態
評論
信仰的原生態
「原」是最初的、本來的意思,「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原生態」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保存的東西,它未受人為干擾,並且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亦較少。借用生態學的專有名詞-原生態,來形容曾雍甯的藝術,當然是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定義的轉換。
空原子筆心,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論楊寓寧的繪畫創作
評論
楊寓寧在這一系列的繪畫創作中,雖選擇了書畫用的皮紙和墨等古典的東亞繪畫材料,但並不意味這些作品只能置放在水墨、書畫的脈絡中被閱讀。
蕾絲花。攝影:楊寓寧
自許的價值
評論
薛松在當代文化中所扮演的藝術家角色
薛松對自己作為藝術家的時空背景有所認知;而身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西方藝術則挑戰他的創作。在自覺的情況下,他探討身分認同、面對塑造他的複雜歷史和快速變遷的社會,歸根究底,對於藝術家角色的自我認知創造了薛松的藝術價值。
薛松於工作室,上海2017。攝影:張敬亭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評論
花團圓
曾雍甯嘗自稱「野人」,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不是在農村,就是在山林或海邊,由於從小喜愛藝術,以及業餘攝影家父親的鼓勵,消磨了許多時光上山下海,盡情地在大自然中寫生、拍照,留下大量植物花卉的素描、圖像,這些都成為日後藝術創作的養料,後來在藝壇投石問路的首次個展就命名為「野人花園」。
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清風遠逸
評論
「我認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闋歌,或做一篇散文。」 – 傅抱石
郭凱的繪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畫中有詩」向來是中國品畫的要項之一,郭凱的繪畫尤其含有濃得化不開的詩意,平淡樸實的畫名,容易令人沈入唐詩宋詞的意境之中。
郭凱潛心研究丹培拉技法,安徽合肥2018。攝影:張敬亭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評論
自覺的風景
美國著名的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經說過:「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以成千上萬的發明自豪,還有先人嘔心泣血的詩歌詞賦;不過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風的喜悅,就不難領悟何者才是文明進化的指標。」
郭凱,法國巴黎,2009。圖:郭凱提供
抽象作品
賞析
王易罡的抽象繪畫之路
其實王易罡長期浸淫抽象藝術,從上個世紀八○年代開始,跨越新世紀,直到今天,每個階段不同系列的抽象作品,儘管面貌有異,形式多變,然其轉變過程層層相依,邏輯分明,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尋,此作是他融會貫通過去諸多技法及藝術理念,風格邁向成熟,而得以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的經典之作。
王易罡於工作室,瀋陽2019。攝影:宋卓然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賞析
林莉酈的絹本膠彩作品,有著迷濛懷舊的氣息,對畫面的印象與思緒,好像定格在記憶深處。擁有台灣膠彩畫重鎮─東海大學美術系學士、碩士學位的林莉酈,作品面貌與一般人印象中的膠彩畫華麗丶精緻甚至是金碧輝煌的風格大相逕庭。
蘇崇銘 有富士山的大眾澡堂 2023 © 林莉酈
陳珮怡與膠彩畫
評論
台灣膠彩畫簡史
「膠彩」一詞出現於日本明治時期,當時社會面臨西化的諸多挑戰,導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這一流派成為日本本土的現代繪畫,為了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威脅下的西洋繪畫。一些日本菁英甚至將西方藝術視為帝國主義威脅的副產品。膠彩畫隨日本帝國擴張帶入台灣,至今盛行。膠彩畫正式在台灣教授並選派台灣畫家赴日進修。
陳珮怡 獻鯉 (局部) 2022 © 陳珮怡
新綠
賞析
雨打芭蕉具有豐美的文化意象,「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像歐陽修這樣的詩句不一而足,有景象,有聲音,還有一種寂寥之情;芭蕉雨聲也是舞文弄墨佳題,明沈周《聽蕉記》:「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聲與耳又能相入也。」
陳珮怡《新綠》中,芭蕉葉由畫上方向左下伸展,構圖不落俗套,兩葉色澤深淺不一、形狀略異,綠色較深、葉片有裂的老葉在前,襯托出其後鮮嫩而完整新葉,兩葉互相對照,展現植物生長循環,畫名「新綠」即意味生生不息。
陳珮怡 新綠 (局部) 2022 © 陳珮怡
弄荷
賞析
陳珮怡所繪《弄荷》是一件極具功底,穿越古今之作。左側的瓶花巧用清郎世寧1723年所繪《聚瑞圖》局部,加以變化,如稻穗方向、花瓶,以及添加貓咪、織物等。聚瑞即祥瑞聚集之意,並蒂蓮蓬、荷葉田田、荷花嫣然,間有嘉禾,以示豐年。郎世寧為義大利耶穌會修士,始為教堂畫壁畫,1715年來中國,因清廷禁教而未能傳教而成為宮廷畫家。
陳珮怡 弄荷 (局部) 2022 © 陳珮怡
秋木遠聲
賞析
郭凱畫作《秋木遠聲》描繪中國安徽省南部與江西省北部,也就是古徽州的山林田園建築的經典作品。
郭凱在沈靜淡雅的灰色主色調中,加入淺黃、淺綠與粉紅,讓畫面中的遠山、樹林、民居都隱在水氣或是薄幕之後,如幻似夢,隱隱約約,既像田園詩歌,又像對桃花源的追尋。
郭 凱 秋木遠聲 2013 © 郭 凱
依偎·私語3
賞析
《依偎·私語3》畫面前景是開放的繁花,畫面後景是兩位穿著白衫,額頭輕觸,四目下望,雙手上下交握,十指緊扣的少女。前景並不全然遮住後景,後景可以被分辨的透出於前景,這種不自然的描繪方式,在畫面的寧靜、唯美之外增加了幾許曖昧與不安。
郭 凱 依偎·私語3 (局部) 2022 © 郭 凱
清風遠逸
評論
「我認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闋歌,或做一篇散文。」 – 傅抱石
郭凱的繪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畫中有詩」向來是中國品畫的要項之一,郭凱的繪畫尤其含有濃得化不開的詩意,平淡樸實的畫名,容易令人沈入唐詩宋詞的意境之中。
郭凱潛心研究丹培拉技法,安徽合肥2018。攝影:張敬亭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評論
自覺的風景
美國著名的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經說過:「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以成千上萬的發明自豪,還有先人嘔心泣血的詩歌詞賦;不過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風的喜悅,就不難領悟何者才是文明進化的指標。」
郭凱,法國巴黎,2009。圖:郭凱提供
維納斯
賞析
愛之神
喬治·菲林雕塑作品《維納斯》將潔白無瑕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打磨得光滑細緻,如同少女吹彈得破的肌膚。三個菱形的有機組合,比例和諧,簡潔有力,維妙維肖地掌握住女體最曼妙之處,嘴唇、下巴、酥胸、小腹,曲線柔美,穠纖合度,性感而不失典雅,尤其小腹玲瓏有致,迷人而引人遐思,這是孕育生命的泉源。古羅馬神話中象徵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呼之欲出。
喬治·菲林與《維納斯》,2018。圖:喬治·菲林提供
美人魚
賞析
義大利雕塑家喬治·菲林熱愛海洋,創作靈感多來自海洋,《美人魚》巧妙融合具象與幾何形體,將傳說中的美麗生物幻化成形,匠心獨具,其大型戶外作品被歐美、中、台等地公共空間典藏。本件《美人魚》採用潔白無瑕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創作,這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就被選用的高級雕刻素材。
喬治·菲 美人魚 2017 © 喬治·菲林
藝術的原生態
評論
信仰的原生態
「原」是最初的、本來的意思,「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原生態」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保存的東西,它未受人為干擾,並且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亦較少。借用生態學的專有名詞-原生態,來形容曾雍甯的藝術,當然是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定義的轉換。
空原子筆心,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賞析
曾雍甯最新系列 – 春光錦
在曾雍甯的作品中,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的對應與影響的關係,一直是畫面所探討的重心。他挖空心思以各種不同的組合,將上述的關係嚐試研究到極致。在他最新系列作品「春光錦」系列中,可以看到巧思創意與嫻熟技法所帶來的全新色彩與空間的變化。
鹿港龍山寺,2013.圖:張敬亭
嶢嶢
賞析
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
曾雍甯新作「嶢嶢」系列,出現許多矩形堆疊而上、峰峰相接的奇異造型,特別有一種體積厚重、緊實的視覺效果,尤其對比環繞其間的大圓、小圓。他命名為「嶢嶢」,嶢嶢乃高峻也,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直嶢嶢以造天兮。」
曾雍甯 嶢嶢04 2020 © 曾雍甯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評論
花團圓
曾雍甯嘗自稱「野人」,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不是在農村,就是在山林或海邊,由於從小喜愛藝術,以及業餘攝影家父親的鼓勵,消磨了許多時光上山下海,盡情地在大自然中寫生、拍照,留下大量植物花卉的素描、圖像,這些都成為日後藝術創作的養料,後來在藝壇投石問路的首次個展就命名為「野人花園」。
曾雍甯工作室,關渡2019。攝影:游明龍
花團圓
賞析
花團錦簇的鍊金術
貼金箔的「花團圓」系列,圓形則躍居主宰地位,而巨圓之中包圍著無以計數的小圓,其紋樣、圖案、色彩、組成方式各異其趣,層層疊疊,繁密叢生,卻有一種統一感、協調感,這應歸功於所有的圓形都聚攏在巨圓之中。
曾雍甯 花團圓07 2019 – 2020 © 曾雍甯
論楊寓寧的繪畫創作
評論
楊寓寧在這一系列的繪畫創作中,雖選擇了書畫用的皮紙和墨等古典的東亞繪畫材料,但並不意味這些作品只能置放在水墨、書畫的脈絡中被閱讀。
蕾絲花。攝影:楊寓寧
冰樹銀枝
賞析
劉國松的《冰樹銀枝》傳達的是堅毅
以冰冷的山峰為背景,簇簇叢叢的白雪覆蓋的樹枝在這幅畫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冬雪重重,樹枝依然挺立,直衝雲霄,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冬景中堅忍不拔的比喻是傳統繪畫中的一個普遍主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不朽的風景作為一種獨特的流派出現。
劉國松 冰樹銀枝 2009 © 劉國松文獻庫
小雪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件作品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了陰陽合一為萬物生命來源的哲學。陰與陽,不是兩個對比的力量,而是一體的兩元素,彼此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宇宙萬物。
劉國松 小雪 1963 © 劉國松文獻庫
壓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是劉國松創作生涯中罕見的蘊藏個人生命故事的一件作品,靈感來自於其夫人黎模華的眉毛,當年他們談戀愛時,他最先注意及被吸引的就是她充滿個性的兩道濃眉。
劉國松 壓眉 1964 © 劉國松文獻庫
吹皺的山光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皺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劉國松與吹皺的山光,1985。圖:劉國松提供 © 劉國松文獻庫
老榕樹的春天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開始嚐試的新技法,利用水墨滲透特性,使得畫面去除人工雕琢的筆痕,產生自然天成的效果。
劉國松 老榕樹的春天 1993 © 劉國松文獻庫
流動的山峰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劉國松 流動的山峰 1976 © 劉國松文獻庫
中秋節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在劉國松的抽象畫中,以中國節慶為主題的作品最具有人文情懷,這幅《中秋節》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月亮的詩意幻想,以及對中秋佳節的深厚情感。
劉國松 中秋節 1969 © 劉國松文獻庫
發紫的太陽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劉國松說過:「我的構圖雖然基本上是一個圓一個弧,但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很大的變化。」《發紫的太陽》正是一幅由簡單的上圓、下弧所構成的太空畫,其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可觀之處,而令人驚艷。
劉國松 發紫的太陽 1970 © 劉國松文獻庫
錢塘潮
賞析
現代水墨傳教士的聖經(二)
這是劉國松以水拓法完成的較早期作品。水拓法是把墨或顏料滴在水面上,取其水面飄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之後再進行畫面的加工處理。水拓法富有很大的隨機意味,須因應拓印出來的效果去塑造意境。
劉國松 錢塘潮 1974 © 劉國松文獻庫
阿里山
賞析
台灣八景
以獨特的焚燒、拼貼技法與鮮艷大膽的用色崛起中國當代藝術界的薛松,也風靡了許多西方的藝術愛好者。他的作品亦古亦今,中西合璧,在西方人眼裡有東方色彩,在現代人眼裡有懷古情思。特別是他的山水畫系列,以傳統的水墨畫為圖象基礎,經過焚燒、拼貼、著色之後呈現出華麗時尚興現代感的風貌,完全跳脫傳統水墨畫的意向。
薛松於阿里山2013。攝影:張敬亭
自許的價值
評論
薛松在當代文化中所扮演的藝術家角色
薛松對自己作為藝術家的時空背景有所認知;而身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西方藝術則挑戰他的創作。在自覺的情況下,他探討身分認同、面對塑造他的複雜歷史和快速變遷的社會,歸根究底,對於藝術家角色的自我認知創造了薛松的藝術價值。
薛松於工作室,上海2017。攝影:張敬亭
兩件式洋裝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兩件式洋裝》系列作品,造型、花色都各有千秋,呈現衣服與人體之間的依附關係,頗具巧思。值得注意的是,每件作品都分成上下兩部份,頗引人關注,又其命名為「兩件式洋裝」,不禁更令人感到好奇,想必作者暗藏玄機,麗絲‧樂穆的創作一向具有啓發性的觀念,不單純只是圖像的變化及趣味而已,回溯她對女體與服裝互動探究歷程。
麗絲‧樂穆 兩件式洋裝 2021 © 麗絲‧樂穆。圖藝術家提供
擬人化
評論
麗絲·樂穆近期作品中,形似人類的怪物為其創作主題。在《停息》和《樹之像》中,它們豎直站立,擁有看似可行走的雙腿。《無題(腿)》中,它雖擁有數目驚人的腿,卻可從其側像窺視出人臉特徵。三件作品中出現的怪物形象終究不是人類,更像是奇異古怪,帶有魔幻色彩的神獸。
麗絲‧樂穆 停息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無題(腿)
賞析
麗絲‧樂穆最新的這件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奇異的圖像,如同作品名稱為《無題(腿)》,六、七隻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腿所組合而成的物體,物體上方扭曲形似向左上方微微仰起的頭像,右方伸出一個瞇著雙眼、張著嘴吧的白色頭形,這個有機體著實令人迷惑,卻也勾起令人想要探究藝術家心理之慾望。
麗絲‧樂穆 無題(腿) 2022 © 麗絲‧樂穆。攝影:瑞秋·托普姆
白色手套
賞析
紡織品是溫哥華藝術家麗絲‧樂慕的創作主題,包括其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唯有人類會使用紡織品裝飾自己,全球各地文化皆然。服飾可做為個人的認同感,使一個群體聚集在一起。然而,服飾也使得個人與群體區隔,或不同群體的隔離。服飾的用途就是遠離自然世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更顯著的作用是建構一種形象來保護自我。
麗絲‧樂穆 白色手套(局部)2022 © 麗絲‧樂穆。攝影:張敬亭
四景山水-夏
賞析
蘇崇銘的山水一向予人清新之感,《四景山水‧夏》亦如是。山水圖在小尺幅的圓形之中頗受局限,本幅截取高山局部,著重描繪山石峭壁,其皴法不同於傳統,運用長條形方塊排列堆疊而成,近看如山石質感,遠望又如群山交錯。
蘇崇銘 四景山水‧夏 2023 © 蘇崇銘
窗外青山誰共看
評論
蘇崇銘的青山躍然紙上,呼喚著窗外青山。
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悄然無聲。
世間的塵囂煩憂,全拋到雲霄之外。
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到,中國繪畫裡所表現的最深心靈是一種「深沈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他認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靜而動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靜而動的。
蘇崇銘 霧籠幽谷 (局部) 2021 © 蘇崇銘